2015-04-14

[转贴] :大山脚


大山脚(马来语:Bukit Mertajam,简称:BM)是马来西亚北部槟城州境内的一个市镇,位于威省中部。市区居民以华裔为主,日新学校(小学与中学)是华裔创办的知名学校。大山脚也以大山脚圣安纳教堂而着名。此间天主教教堂每年主办一次的圣安纳节吸引来自马来西亚各地的信徒到大山脚来。 地理 大山脚,位於威省中部,是北马的重镇之一,是商业转口中心。 大山脚县占地一千二百四十八依格,人口有十八万余。 (80年代资料) 数百年前,大山脚还是一片野兽潜伏荒山,鳄鱼滋长之沼泽。它有今日之繁荣与进展,并非一日所成。
 
 历史

一八九九年,大山脚通往北赖之铁道建造完成,次年,铁道向南发至高渊,从此,霹雳近打之锡米,乃使用铁路运输,通过大山脚,运往北赖。而联接吉隆坡和新加坡的南北纵贯铁路是在一九零九年完成,铁路交通形成当时主要运输系统。 一九一四年,另一段通往槟城东海之铁道亦筑成,而这个市镇即成为火车之回合站。 随着交通之改善,人口之增加,学校也先後开办。第一间马来学校一八八零年在直落卓坤日瓦拉设立。三年之後,另一间同样之学校也在双溪南眉开办。 大山脚第一间华校──日新学校,创立於一九一八年三月二日。这一年,中国正处於军阀横行的年代,孙中山被推举为“护法元 师(帅)”,组织军政府讨伐。德国也於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式宣布停火令,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结束。 日新学校,是由此间福德正神会所开办之义学改制而成,当时校址开创在大山脚巴刹街(今日巴刹街广栈至新源利的店址),首任“总理”为朱步元先生,并聘杨自修先生为校长。至一九四八年,福德正神出资一百二千元,购下目前中学之校地,随後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当时的中正及新华 一九五零年,日新董事诸公,为求学生於小学毕业後,方便升入中学,乃设并创办初中,并聘请张公达为校长,陈仲敏为教务主任,李伟如为训育主任。当时中学只有两班初中,但已奠定了日新中学的基石,从而校务一日千里,至一九五八年开办高中。由於小学当时接受政府全部津贴 一九六二年,中学接受政府改制为全津贴而成为国民型中学,而独立则於一九五九年,当日新中学原为半津贴之华文中学时,日新私立中学已告诞生。当时国中由宋 万庆校长,独中校长为陈桐香。两校董事长为叶万尚氏。之後,为了容纳更多学子能进入日新就读,董事部曾先後多次进行扩建学校工作,并已完成各项计划,培养 了不少人才。 

一九七九年,日中又再向前跨进一步,开设大学先修班。 一九八零年七月十七日,国中校长宋万庆荣休,由杨旺成走马上任,继续校长,而独中也於一九六九年改组,由叶清山校长出任校长至一九八六年初,叶校长因另谋高就而辞职。董事部也於二月四日议决聘请玛拉工艺学院讲师罗绍英先生为校长。 此外,董事部今又进行筑建日新国中新校园,同时发展国、独中俾日新,“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精神与光芒,继续普照山麓海隅,教泽绵延,法益同赞,“日新”之光,青史留名,民族,社稷幸甚。 第一间英校──大山脚英文中学则比日新中学开办较远,在一九二七年左右。目前的修道院女校创於一九三一年。金星学校则创於一九三九年。同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解决中日战争为藉口,加速倾略中国。欧洲方面,德国打垮了法国和其他十四个国家,英国困守在不列颠鸟.当时,市区内之第一辆汽车出现於一九二零年,至一九三零年,大山脚经有十五辆私人之供应。 大山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发展仍是很缓慢。 (独立後至现在),一九五七年,马来西亚独立後,市区及乡村的发展,有显着之发展,市区及郊区住宅,如雨後春荀,大兴土木,而乡村也趋向城市化。 今年来,新开辟的住宅区,新市镇,计有南美园,百利镇,迪沙达迈,亚里马花园,建惠园,石三花园,圣陶沙花园,华丽园,平安园,珍珠市等。 居林律之新型医院於一九六零年完成,新邮政局,

在一九六八年完工,新火车站於一九八三年建竣,除此,庙寺,教堂,回教堂,银行及新校舍等,皆应时而兴建。 如今,大山脚已发展为北马产镇之一。它是商业转口及金融中心,罗里运输业冠全马,畜业也非常发达,商业繁荣,学初林立。

大山脚的由来


 1899年,在马来半岛的北端,连接北赖(Prai)与大山脚(Bukit Mertajam)铁路竣工。4 年之后的1903年,北赖到怡保和怡保到吉隆坡的铁路干线通行。到了1913年,从新加坡到马泰边境市镇巴东勿刹(Padang Besar)的整个半岛西海岸铁路正式全面落实。夹在这条铁路的北端就是这么一个小镇:Bukit Mertajam。1899年,火车只从Prai开到 Bukit Mertajam。可以推测在这段时期,Bukit Mertajam是作为这一区域的交通和物资转运中心而建镇的。从霹雳州北部和吉打州东部南部通过其他运输工具运来的农业产品在此集中,再转用火车运载到港口Prai。从海外进口的物资,也通过Prai的港口经火车运到Bukit Mertajam,再从这里输往北马区域的各处小镇。 在1903年和1913年 的南北铁路干线竣工后,这个小镇的交通枢纽作用就更显著了。从半岛南方来的火车,在这个小镇东面拐弯转西,进入小镇。从马泰边境南下的火车,在这个小镇的 东面也是一西拐,朝小镇驰进。南上北下的火车都要进入并在这个小镇的火车站上停歇。南向和北向的铁轨并不直接接轨,南北两条铁路的铁轨进镇后就并排在火车 站上。向Prai港口驰去时,两条铁路线就在小镇的西面合并成单线铁轨,朝西挺进。从港口驰骋而来的火车,在进入小镇火车站前,就要被车站上的铁轨操作员安排到或向北或向南的轨道上。那时的港口是在Prai。

Prai对面是隔着槟威海峡的槟榔屿,槟榔屿上的城市是乔治市(George Town),就是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的东方花园,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政治经济枢纽与行政中心。Bukit Mertajam是作为北马区域的一个交通枢纽与物资发散中心而诞生的小镇,是在南北两条铁路的撞击之下成长的。Bukit Mertajam是一个以华裔为主的市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华人从中国南渡来到北马后为何会在威省中部的Bukit Mertajam 落脚成家立业? Bukit Mertajam 为什么会被华裔名为“大山脚”呢?相信都跟这两条南北铁路在此交结有很大的关联。 

Bukit Mertajam 这镇名应该早在“大山脚”之前就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上。在大山脚火车站上就有过一个站台的名牌匾,上面写的“Bukit Mertajam” 的音译是“武吉墨打仁”,或应当简称“武吉市”。为什么会变成华裔的“大山脚”呢?根据一些六七十岁的镇民的回忆,他们的父叔辈或祖父辈在叙述他们早年过 蕃南渡来到马来亚时,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回忆就是:火车站、一排排的火车箱货柜和繁重的搬动工作。从他们的年龄去推算,他们应该是在1900年到1920这段时间里断断续续来到这一带的土地上,并在这里找到一份能够养家成业的工作。那时,从北赖港口到大山脚的铁路及西海岸的南北铁路干线先后建竣,这个小镇的交通运输业正处于大举发展的巅峰状态,正需要大量的一般搬运苦力工人。20世纪初,正是祖父辈那一代人从中国逃荒避战南渡的高峰期。

为什么这个小镇会被名为“大山脚”,而不是“武吉市”?年老的镇民被询问时有类似的回忆:我的父叔辈们说:“在那年代的唐山,不走就是死路一条......” 就这样,经过七到十几天的海颠簸航程,他们的轮船就停泊在槟威海峡上,等待殖民地政府卫生署的疫病安检。这时,他们站在甲板上环首四望,一边是英政府的要 塞乔治市,另一边是葱翠郁绿的威利斯省(简称威省)大地。就在这时,有人举手指向葱郁的土地说:就在那座大山的脚下,有一个火车站。这火车站是这片土地上 物资的聚散地,那里需要很多很多的搬动工人。只要身体健壮,到那里肯定能找到一碗饭。有人问:那是什么地方?这人拼不出Bukit Mertajam的 马来读音(既然知道那个火车站有大量的空缺,这人可能是刚从唐山家乡讨了老婆后回马来亚的蕃客),就支支吾吾说:那大山下...大山的...脚下。是 叫...大山脚。就这样有了这个“大山脚”而不是“武吉墨打仁”的市镇。一些老镇民如此回忆说。我们的祖先初到大山脚时,多数都是在火车站上当搬运苦力。 那时的过蕃客,除了简单的包袱,就是一身健壮的体质。火车站上一排排货柜拖格里的货物,都要在限定的时间里搬运到货仓库存;或是从货仓把物资搬运上火车柜 格;或是把货物从一个货柜搬动到另一班次的火车货柜。总之,小镇的火车站有干不完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苦力劳工。于是,这个小镇的火车站就成了初次南来蕃客 们的第一个能够找到饭吃而又能歇脚的地方。为什么Bukit Mertajam 会变成大山脚?一些老镇民回忆起他们的父叔辈们的叙述:因为这里有个火车站;火车站里并排着两条南向北向永不直接接轨的铁轨;火车站上需要大量的苦力劳工,而这个火车站就是在那座大山的脚下。

 大山腳福德正神庙

大山脚是马来西亚半岛西北部主要市镇之一,在行政上,它是属於槟城州威斯利省中部地区,是威省中枢市镇,也是槟城岛对岸,北马内陆运输的重镇、商业转口中 心。在大山脚华人民间流传着,大山脚市区的雏形,是以福德正神庙在1886年建立时所位於的“风水地”为核心,周围形成市集,以後逐渐放射性发展成为今日的市镇模样。福德正神廟自創立以來,在2012年邁入126歷史年頭,它矗立在大山腳的市中心,見證了這一座市鎮的各個發展時期。有人說,如果把福德正神廟從大山腳的開埠歷史中抽出,那麼,大山腳的歷史將顯得一片蒼白,從過去到現今福德正神廟對華社所作出的貢獻來看,這一句話絕非虛言 

日新独立中学 


1918年
创立日新小学,它是由本埠巴刹街原有福德正神会所办之义学改制而成。
校名曰『日新』盖取汤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

1962年
日新中学接受政府全津改制一分为二,成为日新独立中学与日新国民型中学。后者接受全津,校政正式分开。叶万尚先生众望所归,当选为董事长。并聘请陈桐香先生为校长,
罗绍英先生为教导主任。高中两班借用福建会馆上课,初中十班则在本校上课。学生人数共五百一十七名。  

1992年11月15日
日新国民型中学正式迁出,本校终于拥有自己的校园。此时、日新独中学生人数也增至一千八百人。



1993年
本校积极展开十大教育建设,以朝向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启航。十大教育建设包括美化、绿化校园、实行全日 制、电脑室、冷气图书馆、一座能容纳三百多名学生座位,采用高科技器之视听教育馆、华乐室、大型展览馆与纪念馆、增添科学器材、三间美术室、建设五间生活 技能科工作室及重新规划行政区等计划。
-

1994年
积极增添各项软体建设,包括师资之培训。学生人数近二千名,高中共开17班,初中26班。学校发展日益壮大,为协助推展校务,擢升庄琇凤主任担任副校长职。并于是年7月,擢升陈素音师担任教务主任职。

2007年初
正式启用学生总合大楼的学生宿舍,共收110名住校生. 5月间拆除怀德堂旁食堂,并在原地兴建”综艺楼”,与怀德堂相连,内设舞蹈室,铜管室和华乐室.广大学生联课活动空间,董事会耗资50万令吉装修原有的工 艺楼,并于7月1日与JustEnglishSdn.Berhad合作成立英语中心,提高英语会话水平。同年7月,建委会工程小组全面美化校园,将校内所 有路面铺上红砖,并且修建球场,包括分别维修和增建两座篮球场,以及准备兴建一座罔球场.加上校舍经过全面髹漆后,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另外,本年的教学成果也取得重大突破,学生参加各项全国性中学生学艺比赛也刷新记录.创造多项佳绩,为校争取荣耀。

2008年,为了改革电脑课程,提升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董事会议决本校电脑课程,本年度第二学期开始,由槟城的新纪元电脑 培训中心(Neced Learning Centre Sdn. Bhd.)承包。相关课程内容以多媒体制作为主,包括简单的影像处理、动画制作、音效制作、影片制作和网页制作等。


 大山脚玄天宫中元盂兰胜会大士爷文化
农历七月即将悄悄的到来了。一年一度的盂兰胜也在全国各地进行着。胜会最高潮的,就是供奉鬼王钟馗。北部洲属都称鬼王为大士爷。大山脚的大士爷是全国最大的尊,身长26尺,差不多有两层楼高!在大山脚巴刹街的玄天宫举行庆赞中元盂兰胜会已经超过130年了.

 当地人相信大士爷的金身只许高不许低,因此每年的大士爷都会一年比一年高,它于1970年代已经高至17尺,到了去年更高至26尺,大山脚埠众盂兰胜会理事同仁认为达到这个高度可以适可而止,故今年的大士爷金身与去年同高。 这尊大士爷拥有庞大及威猛的头脸,巨大的身体,粗壮的双拳及双腿,它的左手持着一个上书“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的幢幡,大士爷金身的额头处必定安装一尊观音像,其目的是拜托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看顾信徒,以免任何差错而导致不幸的事情发生。 

大山脚埠众盂兰胜会今年庆典即从农历七月初三至七月十七日。在这长达半个月的庆赞神明期间,从早到晚接受广大信徒的膜拜。大士爷金身在次日(七月初三)上午9时,在经开光仪式后,热闹的庆典也随着响锣,闹足七月十七日 大山腳人熱慶中元、展現獨特的社區文化 高逾2層樓的26尺巨壯大士爺、15天360小時煙火不斷的百萬令吉慶典,大山腳人熱慶中元的習俗,聞名全馬。 農曆7月是大山腳最為旺氣的月份,到國外工作和在外坡謀生的華裔子民,總會被長輩叮嚀,返鄉膜拜大士爺,祈求平安和風調雨順,從7月初三至十七的15天內,市區的心臟地帶,即巴剎街的伯公埕前,天天有逾萬名男女善信湧入,前來參拜傲視全馬的高壯大士爺。 壇前的逾百支龍香天天更新,金爐的柱香密密插、花果生畜的祭拜品,如潮水般一批批的來、金箔祭紙如山丘高、善信捐款的鐘鳴聲源不絕耳。 

7月,是篤信大土爺的大山腳華裔子民們,近百年的一項生活習俗。由於虔誠,大山腳子民相信大士爺的金身只許高不許低,所以每年的所膜拜的大土爺一年比一年高,衪於1970年代已經高至17呎,到了2009年的今天,金身更高逾26呎,壯寬21.5尺,仍然是全馬最高最大的大士爺。 而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的夜晚,封道數小時的巴剎街,總會萬人空巷,成千上萬的男女善信,都會擠在街道間,膜拜和目送大士爺在烈火焚化中回鑾。而堆積如山的金銀紙,則整晚都燒不完。 據知,在馬來西亞國內各地華人,在農曆7月慶祝中元節盂蘭勝會時,所拜祭的大士爺有文武之分,而大山腳人所膜拜的則是武大士爺,祂的不同點是武大士爺穿的是短袖衣,並且擁有如熊熊烈火的龍珠。而文大士爺穿的是長袍。 

“據典故指出,在過去的大山腳前輩認為,在焚化大士爺金身之前進行“搶寶”活動,即搶奪大士爺金身的附件,越是搶得激烈人們將會越旺,而搶到“寶”的人將會更旺,特別是搶到祂背後插著的4支旗。 在1993年之前仍然有“搶寶”活動的時候,焚燒金身的場面總是熱到爆棚。但在1992年大山腳慶讚中元的時候,大士爺曾在扶乩時傳下話來,說不再允許人們搶東西,這項活動才在次年被令停止。”---------在15天的中元節慶典中,大山腳埠眾盂蘭勝會、十八商行、運輸業、魚菜肉蛋業、布疋業及各行各 業,都會輪值前來祭拜,在煙火嬝嬝中,祈求鴻圖大展和四季平安。而大山腳的15天熱慶中元,初步統計,祭品和花費總在逾1百萬令吉以上。 而大山腳人能向全馬華裔引以為傲的美事是,凡在7月中元慶典時,大山腳各行各業的商人或領袖,都能在大士爺壇前,熱誠慷慨獻出一筆為數不少的捐款,扶助威省區內唯一民辦的日新獨立中學,做為該校的教育經費。 

另一個讓大山腳人可美談的是,在大山腳的華社慶讚中元節期間,在巴剎街的大士爺祭壇前,更有一批批學生,在陽光下向前來膜拜的香客募捐,這是日新獨中每年舉行的師生愛校籌款活動。 大士爷的故事 相传最早大士爷是孤魂野鬼的头目,曾经常率领大鬼小鬼为非作歹,使人间扰攘不安,后来经人们向观音菩萨求救才将其降伏,收为部下,从此弃邪归正,可是人 们还是怕「鬼性」不改,因此在大士爷头顶上立了观音菩萨像,就近监管。大士爷具有种身份,对鬼而立,祂是十方恶鬼的统帅,可以对大鬼小鬼发号施令,因此有 「鬼王」之称;对人而言,祂又是菩萨的化身,能够保佑苍生免受孤魂野鬼的捉弄,所以民间也叫衪做「普渡公」。

大士爷的造型,一般与成人同高,由竹架纸糊而 成,头顶观音、额上双角、面目狰狞,长长的红舌头垂到胸前,是一副凶恶的武将打扮,不但摄鬼,还挺吓人的呢!普渡期间,鬼魂众多,人们为恐鬼魂作怪,还会 请来大士爷看守普渡场,一来约束众鬼,不让他们作怪。一来代表「鬼界」接受人间献礼。普渡结束后,阳世希望鬼王诏令众鬼返回阴间,于是便举行「火烧大士 爷」的仪式。

资料源之:[http://www.pgscout.org/ppmnpp/17-latihan] , 2015 年 4月14日